發表文章

苦路第十至十四站 - 聖墓教堂

圖片
苦路第十至十四站 - 聖墓教堂         「受難之路」的最後五個站,是耶穌行刑的山丘,到耶穌死後幾個世紀,當古羅馬君士坦丁大帝信奉基督教,其母皇太后 Helena 也來耶路撒冷朝聖,並且下令在此山丘興建一座華美教堂,名為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一般譯作「聖墓教堂」,因為當年 Helena 曾在此發現耶穌的原始墳墓。 今日的聖墓教堂已成為耶路撒冷最神聖的地方,但其實最初的教堂已於公元六世紀的波斯人入侵時被毀,如今所見已經過多次修復。來訪者不管是教徒或非教徒,難免因為它交匯了那麼多的歷史和傳說,加上結合民間信仰和基督教義而生敬畏,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今日聖墓教堂陡斜台階的禮拜堂內,是受難之路第十站,當年耶穌在此處被剝去衣服,準備受十字架刑罰。   第十一站是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地,如今則成為教堂聖壇,地板鑲嵌了馬賽克圖案,兩旁壁畫是耶穌在刑場上受難的過程。 第十二站是耶穌死於豎立十字架之地,如今則建成希臘的東正教堂。據記載,當年該處曾有地震,天昏地暗,令圍觀者驚慄,而在今日聖壇下岩石,仍見一大裂痕。   第十三站是一塊長方形、薔薇色的石灰岩石,據說耶穌從十字架解下後,屍體被灑滿了沉香、沒藥和瑪利亞的淚水,再用麻布裹著全身,放在這塊大石上。                         最後一站,是基督世界最神聖的聖地,因為耶穌埋葬在這裡,據說也在這裡復活。它是位於圓形大廳的祭壇內,前面是天使禮拜堂,後面則是個小石室,可容四名朝聖者同時入內,要彎著身子進去的,耶穌墳墓就在裡面,由長約六呎的大理石板構成。墳墓上有耶穌像,供奉著各類鮮花。 耶穌無疑是偉大的,但聲名一旦顯赫,攀龍附鳳者必多。像今日的聖墓教堂,便分別受六個教派管理,包括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派、哥普特派、敘利亞派和阿比西尼亞派,可說是相互爭寵了。

苦路十四處 - 前言

圖片
苦路十四處           苦路十四處,也稱苦路,是對於耶穌在世上生活的最後時間的敘述,它不斷地為每位基督徒提供信仰的原因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苦路十四處充分提醒我們,耶穌為了通過他的犧牲提供救贖道路,願意放下他神性的所有特權的謙卑。 描述那最後幾小時的有幾 個被廣泛接受的版本,一個是聖經,其它的是更為傳統的關於耶穌最後時間裡發生的事件的記述。 傳統的苦路十四處形式如下: 1. 耶穌被判死刑。 2. 耶穌背十字架。 3. 耶穌第一次跌倒。 4. 耶穌途中遇母親 5. 西肋乃人西滿幫耶穌背十字架 6. 韋洛尼加給耶穌擦臉 7. 耶穌第二次跌倒 8. 耶穌安慰耶路撒冷的婦女 9. 耶穌第三次跌倒 10. 耶穌被人剝去衣服 11.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12. 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13. 耶穌屍體從十字架卸下 14. 耶穌葬於墳墓 然而,在傳統的苦路十四處中,第 3 、 4 、 6 、 7 、 9 處和聖經不完全一致。 所以有了 “ 經書中的苦路 ” 。 以下是聖經描述的十四處苦路及其生活運用。 第一處苦路:耶穌在橄欖山上(路加福音 22:39-46 ) 耶穌在橄欖山上禱告讓父親把杯子從他手裡拿走,那意味著他要死在十字架上;這展示了耶穌的人性(路加福音 22:39-46 )。 不難想像他對於即將面對的事情有多大的期待。 所有基督徒的生命中都必有一個時刻,他們也必須在神的旨意和自家的意願中選擇,那個選擇就像耶穌的選擇一樣,顯現出忠誠和順服神的程度,也是心靈的真實狀態。 儘管耶穌在橄欖山上祈禱神改變那些事件時就知道他即將面臨的命運,他的禱告還是無論他的未來如何也要成就父神的旨意。 儘管耶穌被釘十字架時他塵世的呼吸漸漸微弱,他仍在教育我們順服神的道的重要性以及在任何情況下相信他的重要性。 第二處苦路:耶穌被猶大出賣被捕(路加福音 22:47-48 )。 猶大出賣了耶穌,他不僅成為歷史上最被鄙視的人之一,也時刻提醒每一位基督徒他們曾經受過誘惑而犯罪。 對於基督徒來說,倒在罪惡中就像背叛為我們獻身的神。 當這罪是故意犯下的,故意背棄信仰的原因,那是更大多少的背...